1937–1947
木、鐵
寬: 18cm 高: 90cm 側深:20cm
木質長柄,齒部由四齒杆構成,可碎表土並清除雜草,或使用於撥開小路間的雜草及稻行,以便噴農藥等作業。主要用於早期尚未有化學肥料時,農人均自行做堆肥的原料,大部份用稻草、野草、牛糞或菜根、菜葉…等,堆成幾堆再灑水,使其產生高溫經4、5週後必須上、下翻動,此時始用的工具就是鐵紮,因堆肥上方稻草尚未腐爛掉,須用鐵紮的四根齒狀物,再翻動。
1927–1937
竹
寬:34cm 高:218cm 側深:30cm
竹質長柄,細竹條排列編成梳狀,農家在稻子長至四、五十公分起胎之前,進行人工掃蟲,利用蟲梳在稻葉間來回梳掃,使蟲掉入田中。早期先民移入臺灣本島,稻米為重要的主食,在尚未有農藥時代,稻禾長蟲時先民依其智慧,及臺灣本島的資材,竹子最多製成梳子型,在稻禾長蟲處左、右、上、下把蟲害梳清。
木、竹、鐵
寬:60cm 高:203cm 側深:18cm
竹柄、木質粑,曬穀時,整稻穀以翻轉穀粒用,使用時手持握柄,粑身觸地以便托曳稻穀。
1947–1957
木 、金屬
側深:13cm 直徑:40cm
木製圓形淺盆,盆身以鐵圈加以固定,底部平滑無邊,插秧時將秧苗放至秧盆中,在水田中移動划行,便於插秧人於水田中可以方便使用。
1917-1927
寬:35cm 高: 107cm 側深:35cm
以竹篾編製成萁形,加一長竹柄用來揚水,使用時人立於水中,兩手握柄把,鞠起水戽至較高之田地灌溉之用,有時田園積水太多,也用來排水。
1967
高:37cm 側深:11cm
以竹篾編製成長圓筒形,定置網蝦撈具,網補蝦,平放河底,內部口頸端為斗行結構,使補穫魚蝦類無法逃脫,尾部可開口取出魚蝦。
1947-1957
寬:33cm 高:136cm 側深:34cm
木柄鐵器,鐵器的部分鋤形構造,專用於砍香蕉莖之鋤頭,香蕉收割後砍成小段,以利快速腐化。
1942
寬:32cm 高:28cm 側深:25cm
以竹篾編製成上窄下寬筒形構造,簍身雙側附肩背帶,方便行走攜帶,上端圓形開口,開口內緣呈斗形,可防於逃脫,補到魚蝦時就放置其中。
1957
寬:19cm 高:90cm 側深:3cm
以二長二短削製的篾青竹銜接合成中空長方形擔架,形狀簡單而堅固耐用,用於裝載秧苗捆,用扁擔挑到田埂邊,再把秧苗捆,依一捆能插多少距離,丟進田中。
1957–1967
寬:74cm 高:27cm 側深:6cm
竹製弓形,掛於牛的肩頸上,在牛軛的兩端繫上繩索,以水子軛連接牛隻與犛具之犛槃的部份,拉動犂粑以便犁田、翻土,或可將牛軛的兩端綁在牛車的車轅上,就可以拖動牛車,以利牛隻拖犛前進。
寬:11cm 高:104cm 側深:12cm
木質柄,其齒部由四齒杆構成,用於曬穀時撥穀以利整穀之用。早期割稻時,用打穀機打穀時,穀禾會一起打下。農人把溼穀送回禾埕後,準備曬穀。首先把穀用穀粑,把穀往後方向上一揚,穀掉下時,最底下是穀,上面是斷掉的稻禾或葉,農人再用竹掃把,掃掉上面的東西,之後再曬。
寬:43cm 高:62cm 深:25cm
畚箕形似畚斗,前端開口,以竹篾或藤心十字形交叉編製而成,四角用較粗竹篾青成固定擔架,加上繩索或扁擔用肩挑或扛,可用來挑泥土、堆肥等,大都用來裝運體積大或鬆散的東西,如豬菜類。
藤
寬:80cm 高:3cm 側深:3cm
藤質,延伸長條型,方便手握時的施力,農作時催鞭牛隻工作用。手握部份藤條,前方繫繩,農作時或拖車催打牛隻加速前進。
1927
寬:6cm 高:133cm 側深:2cm
竹片刨削而成,單側邊呈刀刃狀,於甘蔗田中行走,削砍垂下蔗葉,便於清除蔗葉用。
鐵
寬:21cm 高:73cm
鐵製圓筒狀農藥噴灑器,附塑膠軟管噴嘴,裝入液態農藥利用空氣加壓法於田間噴灑農藥,防治病蟲害。
寬:90cm 高:50cm 側深:4cm
鐵製刀身鋸齒狀,單手木製握把,用來鋸伐大型樹木。
銅合金、鐵
寬:69cm 高:3cm 側深:8cm
田間工作牛隻頭頸間掛戴的鈴鐺。常用於黃牛,在拉牛車時,提醒路人。
側深:18cm 直徑:24cm
竹篾編織而成的,用來套住牛的嘴,防止牛啃食農作物。
木
寬:95cm 高:35cm 側深:6cm
培育菸苗時,固定播植距離,在培養土內打洞,以便播植菸苗,此文物共三排,一排可壓九個洞孔,共計27孔,也可便於統計單位面積的種植數量。
寬:28cm 高:12cm 側深:3.5cm
木製,鐵環圈成固定中央,用以連接牛隻與犁具利用繩索連接牛軛與犁槃的部位,以利牛隻拖引犁前進翻土。